3月8日,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由中國外文局、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辦,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人民畫報社)、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承辦的“2022中國兩會·全球經濟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2022中國兩會?全球經濟發展論壇現場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法國前總理、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席讓-皮埃爾·拉法蘭,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周弘,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等嘉賓出席論壇。來自中國、法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巴西等國的近20位前政要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跨越發展鴻溝,重振全球發展事業”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杜占元致辭
杜占元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起伏不定,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多重負面影響日益顯現,這些都為全球經濟復蘇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他強調,中國經濟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動力。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制約全球經濟復蘇的首要因素,國際社會應攜手合作,聚力戰勝疫情。當務之急就是維護和平與安全。中國主張加快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的新階段。
讓-皮埃爾·拉法蘭致辭
讓-皮埃爾·拉法蘭表示,當前,全球治理面臨諸多挑戰,“世界是同一個地球”“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未來”成為全人類共識。因此,保護人類的最好辦法就是保護地球。其中,應對氣候變化備受世界關注,這一主題將世界各國凝聚在一起。中國在推動《巴黎協定》達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各國民眾都期待和平發展。和平本質上是一個共同愿景,需要通過共同努力來實現。
朱民致辭
在朱民看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這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及推動全球經濟復蘇都有很大的積極影響和指導作用,反映了中國政府在當前復雜困難局面下的政治勇氣與責任擔當。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深化對外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內需,吸引外資,讓更多國家共享中國市場機遇,實現共同發展。
高岸明主持論壇開幕式
高岸明主持論壇開幕式。他強調,當前全球發展態勢日趨復雜。治愈新冠肺炎、復蘇經濟、跨越鴻溝、實現全球均衡發展都急需找到“解藥”。在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兩會如期召開,為世界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
呂本富發言
呂本富在主題發言中表示,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體現在擴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商品流通成本、重構制造業生產方式等方面。在全球發展中,數字經濟也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隨之產生的數字鴻溝、跨境數據流通、全球化數字治理等新挑戰亟待全球性的解決方案。
周弘發言
周弘認為,隨著人類對發展條件、發展要素的認識不斷加深,改善治理模式、加強環境保護等對于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實踐證明,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互利互惠、“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在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周延禮發言
周延禮表示,當前,數字經濟已上升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政務、互聯網、工業等領域數據規模保持高速增長。下一步應把握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加速數字技術賦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論壇現場
俄羅斯科學院Е.М.普里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羅曼諾夫強調,中國發展經驗也是國際社會的發展經驗。2022年,中國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全世界也可以此為參考。
印中經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經濟學家穆罕默德·薩奇夫表示,考慮到世界范圍內“去全球化”趨勢對經濟增長、科技發展等的不利影響,對于印度來說,加強經濟建設才是唯一出路。
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羅尼·林斯強調,要想縮小國家之間的發展鴻溝,發展中國家應采取更多具體措施,例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擴大產業鏈和供應鏈,加快產品創新,培育新技術人才等。
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題深入探討
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俄羅斯財政部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謝爾蓋·薩溫斯基,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次長尹寶羅等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圍繞合作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促進全球均衡發展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